色散力(Dispersion Force):所有分子的 “基礎力",色散力是普遍存在于一切分子(包括非極性分子)之間的作用力,由分子瞬間偶極矩相互作用產生,是分子間力中最基礎、廣泛的一種。分子內的電子在不斷運動,某一瞬間電子云可能偏向分子的一側,使分子暫時形成 “瞬間偶極"。這個瞬間偶極會誘導相鄰分子也產生偶極,進而產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即色散力。無論分子是否有極性,都存在色散力,單個分子的色散力很弱(遠弱于化學鍵),但分子數量越多,總作用力越強(比如石蠟等非極性固體,表面能幾乎全由色散力貢獻)。
極性力(Polar Force):極性分子的 “額外吸引力",極性力僅存在于極性分子之間,由分子的久偶極矩相互作用產生,是極性分子有的分子間力,會顯著增強分子間的吸引力。極性分子(如 H?O、乙醇)的正、負電荷中心不重合,天生帶有 “久偶極"(比如水分子中,氧原子帶部分負電,氫原子帶部分正電)。當兩個極性分子靠近時,異極相吸(正電端吸引負電端),形成穩定的相互作用力,即極性力。極性力的強度比色散力強,分子極性越強,極性力越大。
作用范圍稍大:因依賴久偶極,作用范圍比色散力略廣,但仍屬于短程力。
氫鍵力(Hydrogen Bond Force):特殊的 “強極性力"氫鍵力是極性力的一種特殊形式,僅發生在含 “電負性大的原子(如 O、N、F)" 與 “氫原子直接相連" 的分子之間,是分子間力中強的一種。當氫原子與 O、N、F 等電負性強的原子結合時,電子云會被強烈吸引到電負性原子一側,使氫原子幾乎變成 “裸露的質子"(帶強烈正電)。這個帶正電的氫原子會與相鄰分子中電負性原子的孤對電子產生強烈的靜電吸引,即氫鍵力。氫鍵力的強度是普通極性力的 10-30 倍(接近弱化學鍵的強度),遠大于色散力。對于表面含大量羥基(如玻璃、二氧化硅)的固體,氫鍵力也是其高表面能的重要貢獻者。
簡單來說,色散力是 “基礎款",極性力是 “進階款",氫鍵力是 “頂配款"—— 三者共同決定了分子間吸引力的強弱,進而決定了物質的表面能大小和界面行為(如液滴在固體表面的接觸角)。